论语文教学实现赏识教育的实践
徐占锋
内容摘要:本文依托个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个案,从《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标准(2020版)》出发,指出了赏识教育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作用。难能可贵的是,作者以第一手课堂资料,诠释了中职学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,解放思想,树立正确的成才观,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核心素养,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。
关键词:新课标 赏识教育 实践案例
中职新课标注重将素质教育理念融注到课程标准中,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。在智育目标中,特别强调文化课要让学生乐学善学,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,立德树人,增强学生的成就感、获得感和幸福感,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。
一名语文老师,日复一日,在课本中摩挲,在讲台边徘徊,难道教书只是单纯的文本解读吗?这其中如何浸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,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呢?
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,我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:有的老师,对学生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爱意,常 “哀其不幸,恨其不争”,对学生的缺点和懈怠,多伴以严厉的批评,结果他和学生愈走愈远,苦闷至极。相反,有的老师对学生似乎不那么严整,师生彼此相处其乐融融,教室里时常欢声笑语。
什么原因造成爱而不达,情而远之呢?
有一年,我在计算机专业班教语文,有个学生叫陈江萌,这个学生爱睡觉,不做作业,沉湎手机游戏,学习没有目标感。上课不时翘个“二郎腿”,与他谈话,也是水泼不进。我一筹莫展,常感到沮丧。
一天,我在走廊散步,蓦的发现他拎着个长长的手提箱,好奇地问装的什么,他说是二胡。我就暗暗地记在心里。下午,在课堂快结束时,我鼓励他拉一段二胡独奏。实在说,“呕哑嘲哳难为听”。但他拉得很投入,倾注了激情,身子骨随着旋律而仰俯起伏。我翘起大拇指,赞许不已,同时,鼓励全班同学起立,报以热烈的掌声。他拉的更起劲了,脸上漾出得意而幸福的微笑,并不时回头瞟一眼他的同学。也许,那是他一生中最光荣、最幸福的时刻,因为老师和同学们都肯定了他。
这是一个好的开始,我要利用它。后来,每次上课,我总是对他报以微笑。彼此之间,开始建立了一种欣赏的默契,有了信任的纽带。从此,我不苛求他行为的不端,考试分数全班倒数我也不在意,总是用赞美的口吻,肯定他的微小的进步。当他睡意惺松时,我向他点头示意,他似乎有点不过意而警醒。手机也不再放在桌面上了。布置作业时,我说,江萌同学,你可以少做一题。他不好意思,坚决要作完。
职业高中的学生,智力存在明显的差异,他们在学习中更需要的是自尊感、获得感和心灵的呵护。为人之师,要善于发现、捕捉学生的闪光点,并加以利用。学生是有思想、情感的“人”,教育工作者的产品,是人的心灵,教育不应是生硬的学科知识点的灌入,其中当饱蕴审美情感。对学生的成长,我们要以多元化、多角度的方式去评价他们。反思一下:难道一位学习成绩不好,行为表现“顽皮”的学生,就一定是没有前途的“废材”吗?难道学校教育就一定要培育考高分的学生吗?智力的差异性,不能成为教师赏识缺失的借口。我们不得不承认:大多数学生,长大了都是普通人,因此,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,“是小草,就让他装饰大地,是参天大树,就让他成为栋梁之才。(美国门肯)”(1)
我相信,契入学生的“精神特区”,比单纯的教授学业更重要。我没有权力埋怨学生的笨拙和不良,永远是用欣赏的眼光、宽容的心态和长远的视角对待学生,这样的教育,才是赏识教育,是新课标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举。教育家陶行知说:“教育的技巧在于教师如何释放对孩子的爱”。
我们对职业中学学生的学习评价标准,定位要精准,它不是普通高中的选拔教育,而是职业教育,是水平教育。“先成人后成材”的目标,为广大教师实践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提供了宽敞的平台和广大的空间。我大胆尝试对语文学习方式进行改革,重在学习的过程本身,引导学生发展人文情怀,健全其人格,培养个人的责任担当。当他们在点滴的进步中,体会到成功的喜悦,幸福感油然而生。
赏识学生,还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,充分相信学生,把教学交给学生,发挥学生的潜能,循顺学生天性。
期中考试,班级61名同学,有23位作文弃考。这可是教学事故哇!我蹙眉多日。不会写,还是不愿写?调查一番之后,得知是命题作文。学生说,写不了,思路定死了。霸王硬上弓,学生肯定不乐意。我宣布:只要写一篇400字的短文,就是完成考试,题材不限,自由发挥。结果是,有感而发,汪洋恣肆,一气呵成。如果死抠硬逼,半个字也挤不出来。与其师生“死磕”,不如放开手脚,把任务交给他们,训练他们的压力和担当意识。 语文老师,胸中要有大语文、大教育的情愫,拘泥于学科知识点的教学,就会越走越窄。语文教学就是感受和体验祖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,要引领学生进入玄妙、精彩的汉语大世界,欣赏、品味祖国文化,激发学生对民族的热爱和认同感,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与情怀。
学生喜欢玩手机,禁止是笨办法。我反其道而用之,引导、鼓励学生多多利用多媒体,拓展了学习视野,让他们能摄取更多资源,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,受到学生欢迎。如讲《林黛玉进贾府》一课。传统教学法,老师喋喋不休,学生昏昏欲睡。我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在手机上搜寻相关视频,有了充分的课前铺垫,在讨论人物形象的特点时,大家就有话说了。见仁见智,多元解读,不设标准答案,教学就活了,“抬头率”显著提高。
模拟情景剧,由学生扮演角色,自编台词。有体验柔弱多情的“林黛玉”的,有模拟泼辣刁钻的“王熙凤”的,看!顽皮不羁的“宝玉哥哥”出场啦!课堂有点嘻哈,嘻哈不就是乐吗?学习浸润了情感,变成一种体验和游戏。有个别学生,后来竟然煞有介事的研究起古典名著《红楼梦》来了,俨然一个“专家”。实际上,在这个过程中,学科知识点的把握自然在其中得以实现,合作与探究的模式就不是空言而落到实处了。
北宋教育家张载说:“教之而不受,虽强告之无益,譬如以水投石,必不纳也。”教育学生而学生不乐于接受,即使强行灌输也没有好处。我想,教育要循学生的自然本性,分层、渐进。在这个地方,语言、思维、审美和文化这四个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,大有用武之地呀。
《2020版新课标》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,特别提出要“通过阅读优秀作品,品味语言艺术,发现美,体验美,欣赏美,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、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,提升审美境界,在生活、工作情境中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现美,创造美。”(2)这种貌似散养的教学方式,与项目教学法中专题导向的开放性学习相吻合。
赏识教育,是学生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“五育并举”中的题中应有之义,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,是新课程标准改革中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。我们要学会多个角度,多个侧面评价学生,明白行行出状元的道理,才会从传统的单纯依靠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方式中释怀,才能从教育功利性的桎梏中逃出,才能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属性过渡到它本身的价值属性,实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。
这是一场思想革命,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。
参考文献:
- 岳麓书社 肖川 《教育的理想与信念》2002年
- 教育部: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(2020年版)第二章(二)课程目标